環(huán)縣民間道教“齋醮科儀”指醮禱活動所依據(jù)的一定規(guī)矩禮儀,有清醮、幽醮之分。清醮有祈福謝恩,卻病延壽,祝福迎祥,祈晴禱雨,解厄禳災,祝壽慶賀等,屬于太平醮之類的法事;幽醮有攝召亡魂,沐浴度橋,破獄破湖,煉度施食等,屬于濟幽度亡齋醮之類的法事。齋醮儀式外,還有度亡、禳心、告斗、過關、贖身(打枷換鎖)、回神、大謝土、灶經(jīng)(臘月二十三日)、年安經(jīng)等。 念經(jīng)一般可分為念、誦、白三種形式。念即唱,有固定的節(jié)奏旋律,可細分為步虛、贊、偈。步虛是道士在醮壇上諷誦詞章采用的曲調行腔,傳說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,故得名“步虛聲”,步虛音樂大多舒緩悠揚,平穩(wěn)優(yōu)美,適于道士在繞壇、穿花等行進中的誦唱,步虛詞是詩體之一種,或五言,或七言,八句、十句、二十二句不等;贊有大贊、中贊、小贊、高贊之分,贊詞主要以長短句為主;偈,用于頌揚教義的,一般是四言或五言詩。念句中有打擊樂伴奏,段與段之間有打擊樂過門。誦的節(jié)奏均勻,音調比較自由,完全由陰陽先生自己調節(jié)音的高低起伏。白即道白,同日常話語相似。 道教音樂在演唱中也有一定的動作表演,多由穿法衣的陰陽先生表演,如法事跪拜、上香、上供等。 2009年12月,“興隆山道教音樂”被慶陽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項目。 道教創(chuàng)立于東漢時期,并有了自己的廟宇(宮、觀、洞、院),也有了專業(yè)從教人員和祭祀活動。這種專在廟宇進行的齋醮儀式活動(法事)則須有各種樂器和樂曲為它服務,即今之道教音樂。環(huán)縣各鄉(xiāng)鎮(zhèn)差不多都有民間道人(陰陽)做各種齋醮儀式、祭祀鬼神、祈禳禁咒活動,這些民間道人也成為道教音樂的傳承者。環(huán)縣四合塬東老爺山是元朝時修建的道觀,道教活動十分興盛,并向四周進行傳播。按流派分為中宮、東宮、南宮、西宮和北宮等五宮,至今仍有中宮和南宮活動。每年農(nóng)歷三月初三,是東老爺山無量祖師的圣誕,都會舉行盛大的酬神祝歲搭醮等各種儀式,而這種儀式在縣內的其他廟宇內也十分普遍。